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唯一 於 2014-1-16 10:09 編輯 法華塔踞嘉定老城中心,塔下為古橋和市廛,河道穿流而過,形成了一塔、二河、三街、四橋融為一體的江南水鄉佳景,為城鎮面貌增色不少,是嘉定老城的地標性建築。本地人都習慣地稱之為金沙塔,在古詩文中,金沙塔和法華塔並稱,據説是因為在建塔時塔基下見到了“金沙”的緣故。 法華塔系7級方形樓閣式寶塔。內有木梯,拾級而上,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塔壁佛龕內已無佛象,似是後期重修時被拆的。塔底層匾額上書:“萬曆戊甲縣晉安陳一元重建法華塔,伊蒲戒弟子婁堅書”。匾額兩旁壁上嵌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修法華塔記》石碑2方。 塔頂“寶瓶”,形似葫蘆,象徵佛界之寶。還有一些鐵製的露盤、鐵環等,統稱“塔剎”。在塔剎的尖端下還拖着四根鐵索,系在頂層屋面的四個角上,這叫“浪風索”起着固定塔剎的作用。 法華塔建於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當時這裏還叫“練祁市”,十年後,嘉定才設縣。縣城建設就以此塔為中心,塔是全城最高點,在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中心,又是橫瀝河、練祁河的交匯點。八百年來,它雄踞古城,俯着兩岸街市的興衰世事滄桑,聆聽着橫瀝河練祁河中的櫓聲船影。 據記載,法華塔建成至今有記載的修茸重建共八次。自南宋開禧年間建塔一百年後,大元年(1308年)有僧人道堅重修,此時僧舍尚在。 後幾經興廢,至明代損壞尤甚,只剩下底層還比較完整。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知縣陳一元募款重修,仍恢復七重樓台,四面設壺門,磚木結構,高40.83米,各層有平座、欄杆、腰檐,層間飛檐翹角,下懸檐鈴,風動鈴響,清脆悦耳,但僧舍沒有恢復。“金沙夕照”是當時嘉定的人文勝景之一。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書法家婁堅題了“法華塔”之匾。 到了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經歷了第三次修茸,不過,這次僅是小修,一個多月就完成了。此後清代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又曾有過三次重修。 法華塔在明清時期,主要作為城內一處宗教建築,供人登高遠眺。到了辛亥革命時期它卻偶然成了一個特殊的標誌。1906年,光緒帝下詔預備立憲。1907年嘉定借預備立憲之名,發起組織地方自治局後來成為官方認可的自制公所總機關設在金沙塔下的存仁堂(位置就在今嘉定別墅北部)。 1911年,武昌的新軍起事,嘉定也由自治公所帶頭,率民眾、商團與知縣姚守彝會談,責其交出大印庫銀。11月6日下午6時宣佈“奪權”。當時全部起事者臂上全部裹以白布為號,當晚在法華塔上懸掛白布大旗宣告清政權在嘉定統治的結束。次日,嘉定城裏凡支持革命的商號、百姓,門口都扯起白旗,法華塔上的這面白旗,是全城最大、最高、最引人注目的。 傳至民國期間又凋零不堪,民國十三年(1924年)邑人戴思恭募款大修時,改底層圍廊、各層腰檐欄杆、七層塔頂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塔內安裝木梯。塔頂安裝銅鐘1只,作為報時、報警之用。為樓閣式,塔身內有粗大的塔剎,塔身底層鐫刻有“萬曆戊申(1608年)縣晉安陳一元重建法華塔,伊蒲戒弟子婁堅書”匾額。西壁間嵌有康熙三十九年《重修法華塔記》、《重修法華塔捐助督碑記》碑刻2方。塔下建兩所平房作為塔院,塔院四周築有磚牆。法華塔和塔下之日暉橋(德富橋),在月日光照之下,相映成趣,構成嘉定勝景之一的“金沙夕照”。 此後塔院進駐了救火會,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塔身上晾曬着長長的帆布水龍帶子,風一吹,帶子兩頭的鋁質接口敲打着塔身,發出“哐當哐當”的響聲。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五十年代末,塔院裏的黃布雨傘倉庫,在救火會的眼皮子底下發生了大火,險些殃及寶塔。 1949年後,嘉定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4年,對嚴重傾斜(中心位移達120釐米)的法華塔進行搶修,並動遷周圍居民和商店。清理塔底層下的地宮和六層塔室的壁龕,清出宋以前古錢幣、元代八思巴文錢幣、玉人、玉雕動物、石造像、銀盒、青銅器、瓷器、古籍等宋、元、明代文物,恢復了古塔“鈴鐸響諸天”的固有風采,併為其設置了立體泛光照明,使昔日“四角放光”的傳説成為現實。 (作者:雲飛) |